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界

矿物质分类

时间:2024-02-04 11:21:12  来源:http://www.facechina.net  作者:admin

一、矿物质分类

种类人体重量:96%是有机物和水分,4%为无机元素组成。人体内约有50多种矿物质在这些无机元素中,已发现有20种左右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谢所必需的,除C、H、O、N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称为无机盐或矿物质。大致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人体必须的矿物质有钙、磷、镁、钾、钠、硫、氯7种,其含量占人体0.01%以上或膳食摄入量大于100mg/d,被称为常量元素。而铁、锌、铜、钴、钼、硒、碘、铬8种为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其含量占人体0.01%以下或膳食摄入量小于100mg/d的矿物质。还有锰、硅、镍、硼和钒5种是人本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有潜在毒性,一旦摄入过量可能对人体造成病变或损伤,但在低剂量下对人体又是可能的必需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主要有:氟、铅、汞、铝、砷、锡、锂和镉等。但无论哪种元素,和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相比,都是非常少量的。

二、额济纳旗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哦~很多很多!

2005年,额济纳旗各类矿山企业34家。其中,煤炭开发企业1家(1个开采区),年产原煤7.1万吨;金属开发企业9家,年处理黄金矿石0.5万吨、硅石矿石2.4万吨、铁矿石150万吨、钼500吨;非金属开发企业25家。

今后5年,将继续实施“工业强旗”战略,发挥特色资源和日益便捷的交通优势,加快发展和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技术创新化的加工业企业,力争把额济纳旗建设成为全盟重要的加工业基地之一。2010年前,计划年生产煤炭150万吨、洗精煤和加工超低灰无烟煤100万吨;年生产工业硅20万吨、碳化硅5万吨;年生产煤化工焦炭200万吨、煤焦油10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电石20万吨、硫化碱10万吨;年生产铁矿石35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生铁20万吨、铜精粉10万吨和钼精粉0.5万吨;年生产萤石20万吨、萤石精粉5万吨。加速重点区域勘探工作,尽快开发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三、银矿物特征

4.5.1 银矿物种及其特征

矿相学研究及电子探针试验表明,矿床中银矿物以独立银矿物为主,包括:螺状硫银矿、自然银、金银矿、银黝铜矿、硫银锡矿、浓红银矿、淡红银矿等,主要银矿物特征如下:

(1)螺状硫银矿(Ag2S)

螺状硫银矿的Ag含量为80.70%~87.37%,为矿石中主要的银矿物,是等轴辉银矿在179℃下的低温单斜变体。镜下反射色为浅蓝绿色(图4.53,图4.54),颗粒细小,粒径一般为20~50μm,呈微细脉状(图4.53,图4.55)、不规则他形粒状(图4.54)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或铁锰碳酸盐颗粒的裂隙及边缘充填交代,或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银颗粒的边缘以细小锥状集合体形式聚集分布(图4.56,图4.57,图4.58)。据电子探针分析(表4.10),平均含Ag 85.5%,S 12.76%,另有微量Te等。

图4.53 螺状硫银矿(Aka)呈微细脉状贯穿闪锌矿(Sp)晶体颗粒

图4.54 螺状硫银矿(Aka)呈不规则他形沿方铅矿(Gn)边缘和闪锌矿粒间分布

图4.55 螺状硫银矿(Aka)呈微细脉状交代闪锌矿(Sp),细脉两侧为方铅矿

图4.56 螺状硫银矿(Aka)呈锥状集合体分布于方铅矿(Gn)边缘

(2)自然银(Ag)

自然银的Ag含量为97.06%~99.76%,是矿石中另一主要的银矿物。镜下反射色为黄色、浅黄色(图4.59至图4.62),常见蓝、绿、紫、红、黄、褐等彩斑色(图4.63,图4.64),自然银由中心往边部,颜色由淡黄色、黄色,再到红、蓝绿,说明颗粒已经历氧化作用,颜色为风化色,边部风化比较强烈。自然银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不规则状、片状,粒度通常在50~300μm之间,以80~150μm为主。通常呈细脉状充填在铁锰碳酸盐的裂隙中(图4.60,图4.61,图4.65,图4.66),或呈他形粒状分布于其他矿物粒间,或呈乳滴状与方铅矿、黄铜矿等共同产于闪锌矿中(图4.67),有时可见其包裹方铅矿(图4.67),自然银边缘常可见微细的螺状硫银矿(图4.67),个别自然银中含有金。据电子探针分析(表4.10),平均含Ag 98.52%,含微量Sn、Te。

图4.57 螺状硫银矿(Aka)呈锥状集合体形式分布于闪锌矿边缘(BSE)

图4.58 螺状硫银矿(Aka)呈锥状集合体分布于自然银颗粒周边(BSE)

图4.59 自然银(Slv)与方铅矿(Gn)共生充填铁锰碳酸盐(Fer)裂隙间

图4.60 自然银(Slv)呈细脉状充填铁锰碳酸盐(Fer)裂隙

图4.61 自然银(Slv)呈脉状填充铁锰碳酸盐(Fer)裂隙

图4.62 自然银(Slv)呈他形充填石英(Qtz)颗粒间,并包裹方铅矿(Gn)

图4.63 自然银(Slv)交代方铅矿(Gn)、闪锌矿 Sp)

图4.64 自然银(Slv)与黄铁矿(Py)共生分布于铁锰碳酸盐(Fer)颗粒间

图4.65 自然银(Slv)分布于铁锰碳酸盐(Fer)颗粒间

图4.66 自然银(Slv)与黄铁矿(Py)共生分布于铁锰碳酸盐(Fer)中

图4.67 自然银(Slv)呈乳滴状与方铅矿(Gn)、黄铜矿(Ccp)共同产于闪锌矿(Sp)中(BSE)

(3)金银矿(Ag,Au)

金银矿的Ag含量为57.89%~71.68%(通常,将Ag为0~15%的称为自然金,16%~50%的称为银金矿,51%~85%的为金银矿,86%~100%的为自然银)。反射色黄色、棕黄色(图4.68,图4.69),呈他形粒状或不规则状结构,粒度在100μm以内,以5~20μm为主。常与方铅矿共生或是赋存于闪锌矿粒间(图 4.70,图 4.71)。据电子探针分析(表 4.10),平均含 Ag 63.59%,Au 34.14%。

图4.68 金银矿(Kut)与方铅矿(Gn)共生呈微细脉状充填交代闪锌矿(Sp)

图4.69 金银矿(Kut)与方铅矿(Gn)共生分布于闪锌矿(Sp)粒间

图4.70 金银矿(Kut)分布于方铅矿(Gn)内部

图4.71 金银矿(Kut)分布于闪锌矿(Sp)颗粒间

(4)银黝铜矿(Ag6Cu4(Fe,Zn)2Sb4S13)

银黝铜矿的Ag含量为17.41%~35.76%,它是黝铜矿的含银亚种,镜下反射色暗灰色,粒径5~15μm,大者可达50μm。主要为固溶体分离结构,绝大多数呈乳滴状分布在方铅矿中(图4.72),少数与黄铜矿形成连生体(图4.73)。据电子探针分析(表4.10),平均含 Ag 30.13%,S 22.48%,Sb 18.14%,Fe 8.95%,Cu 18.88%,Zn 1.44%。

图4.72 银黝铜矿(Frb)呈乳滴状固溶体分布于方铅矿(Gn)中

图4.73 银黝铜矿(Frb)与黄铜矿(Ccp)共生包裹于方铅矿(Gn)中

表4.10 银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资源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

(5)硫银锡矿(Ag8SnS6)

硫银锡矿的Ag含量为66.97%~73.72%,是矿石中微量的银矿物,镜下灰色略显蓝色调、浅灰色,呈不规则粒状、乳滴状,粒度以1~5μm为主,包裹于铁锰碳酸盐(图4.74)和闪锌矿(图4.75)内,或铁锰碳酸盐粒间(图4.76)。据电子探针分析(表4.10),平均含 Ag 69.77%,Sn 10.86%,S 17.35%。

图4.74 硫银锡矿(Can)呈细微粒状包裹于铁锰碳酸盐(Fer)内

图4.75 硫银锡矿(Can)包裹在闪锌矿(Sp)内

图4.76 自然银(Slv)、硫银锡矿(Can)呈他形粒状赋存于铁锰碳酸盐(Fer)粒间,微粒银黝铜矿(Frb)赋存自然银边缘或包裹其中

(6)浓红银矿/深红银矿(Ag3SbS3)

浓红银矿的Ag含量为58.47%~59.82%,它是矿石中微量的银矿物。镜下反射色为淡蓝色,粒径10~20μm,绝大部分呈细小乳滴状、蠕虫状包裹体嵌布于闪锌矿和铁锰碳酸盐中(图4.77,图4.78)。据电子探针分析(表4.10),平均含Ag 59.31%,Sb 0.24%,S 17.27%。

(7)淡红银矿(Ag3[AsS3])

淡红银矿的Ag含量为66.64%,主要呈亚显微银矿物存在。以锥状或草丛状集合体的形式呈镶边结构交代方铅矿,或是赋存于铁锰碳酸盐裂隙中,少量散落于脉石矿物中。因颗粒极小(<1μm),能谱扫描发现存在含银矿物。

(8)存疑银矿物(样品ZK13602-2-7、ZK13602-2-8、ZK13602-2-9)

在电子探针测试的过程中发现一种银矿物,其主要成分为银、硫、铁和铜(表4.10)。此矿物李艺、覃朝科(1999)有提到,其化学成分:Ag 为13.12%,Cu 为31.28%,Fe 为27.42%,S 为28.32%,产于铅锌矿床中,与自然银、银黝铜矿等银矿物共生,主要产地为湖南横山岭。而刘德利等(2008)也提到了类似化学成分的矿物(表4.11),扫描电镜电子图像及能谱图显示其为黄铜矿中的独立银矿物,碲银矿呈乳滴状包裹于黄铜矿中。

在对ZK13602-2-7、ZK13602-2-8、ZK13602-2-9样品数据矫正后计算其晶体化学式为黄铜矿,故认为其可能为包裹于黄铜矿内的自然银。

图4.77 在闪锌矿(Sp)和铁锰碳酸盐(Fer)、石英(Qtz)的颗粒裂隙中赋存的被膜状深红银矿(Pyr)

图4.78 铁锰碳酸盐(Fer)和自然银(Slv)中赋存的细粒深红银矿(Pyr)

表4.11 官房铜矿床内碲银矿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 单位:%

(据刘德利等,2008)

4.5.2 银矿物赋存状态

银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见表4.10。各种银矿物中Ag 的含量为:自然银中Ag 平均含量为98.52%,螺状硫银矿中Ag平均含量为85.5%,硫银锡矿中Ag含量为69.77%,金银矿中Ag含量为63.59%,浓红银矿中Ag含量为59.31%,银黝铜矿中Ag含量为30.13%。螺状硫银矿、自然银及银黝铜矿中均检测出Au,以及平均Au含量为34.14%的金银矿的存在,说明Au在本区较为富集;在螺状硫银矿、金银矿、银黝铜矿、硫银锡矿中均检测出Cd,最高可达1.26%,反映了Cd在下鲍矿床的富集。

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明,下鲍矿床几乎所有金属硫化物(非银矿物)中含银量均接近零,方铅矿亦表现出同样的特征,类质同象银含量相当少,但在黄铁矿、黄铜矿中含有微量的银。矿床中方铅矿、闪锌矿以及铁锰碳酸盐粒间见少量不规则状棕黄色、蓝色或灰白色矿物,呈亚显微状(<0.5μm),能谱扫描发现含银量较高,说明亚显微银是本区银的一种赋存形式。在铁锰碳酸盐或金属硫化物中,发育大量螺状硫银矿和自然银,以及一些深红银矿、硫银锡矿等银矿物,粒度为1~200μm。与其他银矿床不同(周卫宁,1994),下鲍矿床中银主要以独立银矿物形式赋存。

银矿物的嵌布是指银矿物在矿石中的形态及其与其他矿物之间的接触关系。下鲍矿床银矿物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嵌布类型:

(1)包裹银

指银矿物被它种矿物所包裹,在磨矿过程中难以解离。自然银呈乳滴状产于闪锌矿中;金银矿呈粒状、片状包裹于闪锌矿中;银黝铜矿呈乳滴状分布在方铅矿中;浓红银矿呈细小乳滴状、蠕虫状包裹体嵌布于方铅矿、闪锌矿和铁锰碳酸盐中。

(2)粒间银

指矿物产在它种矿物晶粒之间,在磨矿过程中较易解离。螺状硫银矿呈微细脉状、他形粒状或细小锥状集合体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或铁锰碳酸盐颗粒边缘充填;自然银呈粒状、片状集合体分布于铁锰碳酸盐粒间或金属硫化物粒间;金银矿与方铅矿呈连晶分布于闪锌矿粒间;硫银锡矿呈他形粒状、不规则状分布于铁锰碳酸盐粒间;淡红银矿呈集合体状分布于铁锰碳酸盐粒间。

(3)裂隙银

指银矿物充填交代产在矿石裂隙中,这种银矿物在磨矿过程中最易解离。螺状硫银矿呈锥状集合体沿边交代方铅矿赋存于铁锰碳酸盐裂隙中或呈粒状、片状赋存于其他金属硫化物裂隙中;自然银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片状结构或与方铅矿、闪锌矿及黄铁矿呈连晶,充填于铁锰碳酸盐裂隙中;淡红银矿呈集合体状分布于铁锰碳酸盐裂隙或方铅矿裂隙中。

下鲍矿床银矿物平均含银量较高,银矿物中不可见银极少,以独立银矿物为主。螺状硫银矿和自然银主要呈粒间银分布于铁锰碳酸盐粒间和早期硫化物晶隙间或呈裂隙银赋存于铁锰碳酸盐裂隙中;金银矿呈不规则粒状与方铅矿共生或赋存于闪锌矿粒间;银黝铜矿大多数呈乳滴状分布在方铅矿中;硫银锡矿呈不规则粒状、乳滴状包裹于铁锰碳酸盐和闪锌矿内,或铁锰碳酸盐粒间;浓红银矿呈细小乳滴状、蠕虫状包裹体嵌布于方铅矿、闪锌矿和铁锰碳酸盐中;淡红银矿以锥状或草丛状集合体的形式呈镶边结构交代方铅矿,或是赋存于铁锰碳酸盐裂隙中。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